栏目分类
为什么希特勒可以横扫欧洲,凡尔赛和约已经决定了战争的爆发
发布日期:2025-01-22 21:19    点击次数:137

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但是20年后希特勒靠着闪电战术轻松地击垮了当时德国最大的敌人法国,并且横扫欧洲,那么希特勒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德国复仇主义高涨,希特勒独裁德国。

在巴黎和会上德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上处处充满对于德国的压制和剥削,英法对于条约持有者不同看法,法国认为要彻底肢解德国,而英国为了所谓的大陆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这也导致了凡尔赛条约并没有让德国失去基本盘,但是条约的内容对德国又是极其的严苛,德国被一分为二。

当德国民众了解到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后来成立的魏玛临时政府也陷入两难境地,总理谢德曼拒绝签订条约辞职,但是当时的德军因谈判时的休战已经陷入了战略颓势。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被迫接受条约。随后保皇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队将领开始质疑条约。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社民党人、共产党人、犹太人被他们视为叛国者,因为这些所谓的"十一月罪犯"是魏玛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也是他们"在背后捅了德国一刀"。这种论调在德国投降后具有广阔市场,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取得了东线的胜利并和苏俄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而西线德军仍在法国和比利时境内。

展开剩余84%

但实际上西线德军的春季攻势因给养不足而被迫停止,在批评者眼中这次失败被归罪于后方的罢工,尤其是犹太人。而他们却忽略了交战双方已经卷入了总体停战中,前线的局部战术优势无法扭转德国在战略上的失败。也正是这种复仇心理被希特勒所利用,使得希特勒控制了整个德国。

第二,英美援助与希特勒不择手段的经济政策加快了德国经济的复苏。

英美为了初期为了限制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在前期都给予了德国贷款,也免除了德国不少债务,这也使得德国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甚至快于法国。后期为了对付苏联甚至免除了凡尔赛条约的债款。

后来希特勒上台,让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维尔玛·沙赫特官复原职,不久又提拔他兼任纳粹政府的经济部长。沙赫特为了为希特勒和他的新政府聚敛钱财,他几乎不择手段,第三帝国初期的经济和货币政策几乎都是出自沙赫特一人之手。纳粹政府首先大搞需要众多人手的公共工程,比如修筑公路,改良农田土壤,建设飞机场,兵营,化工厂和港口……国家规定,尽可能多用人力,少用机器。筑路时只能用手工砸石子,而不用碎石机。在制药业和玻璃业中,禁止添置机器设备,以免吹玻璃的工人劳动力过剩。

大型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直接由纳粹政府统一下令干预。这种夸张的手段使得德国失业人口迅速减少,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数十万青年进入国防军训练营。同年6月实行男女青年“6个月义务劳动制”,这首先是为了进行民族社会主义世界观的灌输,其次是为了消除失业现象。希特勒当政最初两年,失业人数从1932年的600万下降到300万,又过了半年,失业者仅仅100多万,到1939年战争开始前,失业者在德国基本消失。

第三,德国战后对于军事的发展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陆军被限制在十万人,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海军只能拥有6艘万吨级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不得组织空军,不得进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额外征收26%的费用。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战败国德国不能生产重机枪。这样的规定虽然使得德国军事被严重束缚。但是省下来的军费和军工支出都投入生产活动与科技研发中,各种新式武器被研发出来。

德国的经济也快速复苏。在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的德国,不管是魏玛政府还是希特勒上台后的纳粹德国,都或明或暗地在发展着军事力量,重整军备,毕竟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军事大国紧靠着十万军队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不能明目张胆的违反凡尔赛条约,但是无论是魏玛和纳粹德国都想尽办法提高德国的战争潜力,大量资金被投入研究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来武装军队。

如魏玛政府时期,仅有10万人的国防军都是一战中经验丰富的百战老兵,几乎都是拿排长当列兵使用,当时的德国名义上的军队只有10万,但是可用以训练士兵的军官多达近万人。这些人打着文化部的旗号,混迹于柏林各个目的可疑的研究所。

还有德国的海军,一战前德国海军规模就不大,战后只允许德国拥有1.5万名海军。德国深知海军的重要性,1.5万人根本不够用。德国还是那一套,让更多的海军军官,不以海军军官的身份,进入各军事机构。与德国军队实力不断增强相对应的是,德国的军费每年都在大幅度的增长。1925年,德国军费已达4.9亿马克。4年后的1929年,这个数据已刷新到8.27亿马克。空军则是以飞行俱乐部的名义训练,甚至不少空军人员出国训练,其中大多数去的是当时的苏联。

当希特勒接手德国时,德国的战争潜力已经无比的巨大,这也是后来的希特勒上台之后短短几年就从十万人扩张到了二战前的270万人,甚至是巅峰时期的1700万德国军队,军事科技领先使得德国入侵他国时如鱼得水。

第三,苏联的崛起使得德国成为一股关键力量。

一战后的苏联在经过国内战争之后就进入和平发展时间,两个五年计划都超额完成指标,使得苏联工业实力超越了英法,仅次于美国。而此时的英法正遭受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得不纵容德国的崛起,在英法眼中,希特勒对于苏联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越了法德仇恨,企图祸水东引,而苏联则恰恰相反,苏联认为德国对于法国的仇恨不可调解,对于德国也提供了不少帮助,甚至帮助德国训练军队。

苏联与英法的相互不信任正好被希特勒所利用。希特勒两头讨好,并且希特勒不断试探英法底线,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法英两国的静坐战因此推行,他们幻想着苏德两国正式交战,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虽然德国入侵波兰之前,苏德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英法还抱着苏德冲突的幻想,坐看波兰被苏德瓜分,最终他们也吃下了自己所种下的恶果。

第四,对于本国其它民族掠夺

希特勒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日耳曼人是伟大的雅利安人后裔,其余的其它民族都应该被消灭,这样使得希特勒光明正大地掠夺着其它民族的财富。尤其是对犹太人的掠夺。他们几乎掠夺了犹太人的所有财富,包括结婚戒指,金丝眼镜,只要带一点贵金属的东西,德军全不放过,包括犹太人的金牙。这些贵金属和值钱的东西转为资金,统统成为了希特勒的战略物资。

在二战结束后,盟军战士在德军的集中营里,发现了许多让人震撼的物品,比如各种带有黄金的眼镜框,黄金戒指等,这些都是没来得及熔炼转化为资金的赃物。除了贵重物品之外,德军还对犹太人进行了残酷的劳动力掠夺。

第五,闪电战的成功出现将德国推向神坛。

二战前,武器装备迅速发展,军队机动能力、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各种战术开始出现在各个国家的军队之中,其中的闪击战思想是德国将领施利芬首先提出的。1905年施利芬在《对法战争备忘录》中对闪击战思想作了详尽阐述。认为德国欧洲大陆上一直面临东西两个方向的对手,为了在战争中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个方向,在战争爆发的短时间内迅速击垮对手,再对付另外一个方向的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按照闪击战思想,拟定了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

由于当时军队机动能力和攻击能力的制约,计划未能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军事家对战争中首次出现的飞机、坦克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后经过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吸收和创新之下得出了要集中使用坦克部队,而不是把坦克分散配属于步兵,支援步兵作战。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闪击战理论。

闪电战的实施使得德国迅速占领波兰和北欧各国,后德军于1940年6月发动曼施坦因计划,德国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地区,将英法主力围困在敦刻尔克,法国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马奇诺防线成为一个摆设。欧洲陆军第一强国仅抵抗44天便宣布投降。

德国吸收了法国庞大的军备之后,实力再次上升,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整合了欧洲力量,集中550万德军精锐部队,正式撕毁苏德不侵犯条约,闪击苏联。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战争就此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一个巧合,在当凡尔赛条约签订之时就已经注定要发生。法国元帅福熙在他战后1919年认真看了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后,他说出了一句极其经典的“名话”——“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之休战也。“

发布于:天津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Powered by 耀彩网是正规平台吗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